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子轶 通讯员 冯鳌章 朱婷
秋分时节,江城武汉再添国家级平台。9月23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华中分中心正式挂牌运行。
目光放远,一批“国字号”质检中心已在荆楚大地扎根成林,来自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产品在这里做“体检”、领取奔赴市场的通行证,构建了辐射全国的“引力场”。
护航“51020”现代产业体系
检验检测行业,在西方已有百年历史。在我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堪称最早的大规模质量标准化实践,南宋时期的行会检验制度更是质检的雏形。
时至今日,检验检测与认证认可成为关键的生产性服务业,它连接着生产与贸易,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默默赋能。生产性服务业专攻研发、物流、质量控制等专业环节,助制造业企业心无旁骛冲刺主业。
国家质检中心是这支队伍中的“国家队”。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这支“质量卫队”便承担起守护国家产品质量的重任。
从关心衣食住行的安全,到关注新能源汽车是否“聪明”、北斗导航是否精准、电子产品抗干扰能力如何……百姓的需求日益多元,质检的范畴也在不断拓展。产品出厂前、出海前,都需要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开具合格证。新品研发也需要无数次的检验检测来验证、修改。
目前,湖北已建成34家国家质检中心,正在建设国家卫星导航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北),已覆盖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前沿领域,成为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石。
国家质检中心服务企业
支点建设有了“质量底座”
质检“国家队”,正成为湖北支点建设的重要力量。
建成支点,要实施能级跨越战略。其中,“加快质量强省建设,培育高价值品牌矩阵”是六大重点任务之一。质检“国家队”,正是硬核质量技术支撑之一。一家湖北企业拿到国家质检中心的认证,就相当于获得了进入市场的“VIP通行证”,有效解决了“买家不敢买、卖家说不清”的难题。同时,标准化、流程化的检验认证,能够显著降低交易中的搜寻、谈判、监督成本。
在科创引领的征途上,国家质检中心已悄然完成从“事后把关”到“创新同行者”的角色蜕变。依托湖北省计量院建设的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将实践转化为规则;十堰的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则主动融入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浪潮,成为技术升级的助推器。
国家质检中心
它们更是产业倍增的“催化剂”。权威平台自带“灯塔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让高精尖产品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体检”,为企业抢占市场先机赢得时间。2025年,湖北将通过“揭榜挂帅”方式,梯次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质检中心后备力量,构建更加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
更令人欣喜的是,湖北的质检力量正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作战”。今年7月,武汉都市圈四市携手推动检验检测一体化发展;4月启动的“结对帮扶”行动,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这种“全省一盘棋”的思维,恰是区域联动战略的生动实践。
从服务湖北到覆盖中部、辐射全国
家门口的“高精尖”检测平台,正成为湖北吸引全国企业的“磁石”。
一批技术能力权威、服务半径广阔、能代表国家顶尖水平的质量检测中心,成为湖北支点建设的“硬核”支撑。
在宜昌,国家磷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北) 的影响力早已超越省界,其检测服务范围覆盖云南、贵州、四川等全国十多个磷矿资源大省。
在咸宁,国家苎麻纺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北)的服务网络密集覆盖湖北、湖南、河南、江西、江苏等九省三十个苎麻主产市,为中部地区的苎麻纺织产业提供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条质量把控。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国家卫星导航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北)是中部地区首个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国家质检中心,直接服务于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国各地的北斗导航终端产品慕名而来,在这里接受最严格的“体检”,为湖北在抢占未来产业赛道中赢得了宝贵的话语权。
在光电子领域,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是民航局认定的民用机场专用设备检验机构,承担着全国70%的机场助航灯具专用设备通告取证、合格性检验任务。
在襄阳,达安中心作为我国汽车检测行业龙头机构之一,有3个国家质检中心依托它建设。其跨区域的业务布局,增强了湖北检测服务的中部辐射能力。其中,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业务范围已覆盖鄂、京、沪、豫、陕、川、湘、皖等省市。
达安中心
依托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建设的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已成为澳大利亚政府机构认可的车辆检测实验室。还获得了德国莱茵等认证实验室授权,服务东风、长安、三一等多家头部客户,为民族汽车品牌出海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美港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